1957年,南昌起义的主要领导人们被确认为四位,但周恩来和朱德看到名单后表示不满,认为需要调整。
1957年8月1日,正值全国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30周年之际,解放军报发表了《八一起义》连环画,首次正式讲述了南昌起义的故事。有趣的是,在介绍这次重要起义时,关于南昌起义领导人的排序出现了一些争议。
根据当时的讨论,提纲中列出的领导人顺序是周恩来、朱德、贺龙和叶挺,只列出了四位。解放军报社对此非常慎重,立刻将这个顺序送给了周恩来审阅。
朱德当场说顺序不对,觉得自己的位置应该换一下。周恩来看了后也提出了意见,说在这次起义中,还有一位同志做出了很大贡献,不能把他忘了。
一次小小的排名,又让我们想起了南昌起义的轰轰烈烈。那么,当年这场起义是如何成功的呢?几位领导人的排序又该是怎样的呢?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一、起义前夕
1927年,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是极为关键的一年。
这一年,国共两党联手取得了巨大的胜利,但同时也发生了“412政变”和“715反革命政变”。一边是前所未有的成功,另一边却是共产党人面临的生死考验。
据记录,1927年3月时,共产党员有六万多人,但仅仅过了四个月,人数就急剧减少到了不到一万人。
在这样的关键时刻,共产党员应该怎么做?中国的革命又会走向哪里?
作为资深的政治领导人,周恩来对此问题一直持有明确的态度。早在危机刚出现时,他就强调:我们党必须坚定前行,否则可能会导致人心浮动,最终让右派掌控大局。
这一态度清楚地说明:我们党要拿起武器对抗国民党反动派,这是党内部最早最明确的要武装对抗国民党的声音。
在党面临严峻考验时,周恩来提出应把工作的重点从政治斗争转向军事斗争。按照这个思路,6月14日,中央政治局常委开会,周恩来提出了保卫三省,东南方向对抗蒋介石的策略。
在这次会议上,周恩来提议在湖南发动起义。
1927年7月12日,中央成立了临时中央常务委员会,周恩来担任军事委员会书记。他明确指出:许多同志会跟着张发奎的第4军行动,但张发奎可能因为环境压力反共,这样我党同志可能会全部陷入危险。
记住过去,指导未来。与其被动挨打,不如主动出击。
不久后,朱德带来了关键消息,说南昌城里的敌人只有六个团,总共一万人不到。而我们这边,受共产党影响的部队有两万多人。这个消息大大振奋了中共中央,为起义奠定了最关键的基础。
所以,我们决定在南昌发起武装起义,这次行动的主要力量是由贺龙指挥的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叶挺带领的第十一军和第二十四师,还有朱德指挥的第三军军官教育团。
在决定起义之后,周恩来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并合理安排人员。
让人惊讶的是,尽管后来周恩来成为了伟大的领导人,但在那个时候他还很年轻。不仅仅是他,整个中央在独立领导武装斗争方面的经验都十分有限。所以,如何挑选合适的人选,怎样组织队伍,这些都是对周恩来巨大的考验。
南昌起义的领导团队
然而,在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周恩来没有一丝犹豫,反而表现得非常勇敢。
首先,他果断地让贺龙担任起义军的代总指挥,可能有人会疑惑,贺龙不是起义的关键人物吗?为什么任命他就成了问题?
当时的情况很简单,贺老总那时候还不是共产党员,周恩来却把起义的总指挥权交给了他这样一个“外人”,这种胆识真是不同凡响。
后来,他又充分调动朱德在起义中的作用,让他尽可能地担任起义的“参谋和向导”工作。
周总理当时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这也正是他之前提出增加人员的原因。
在做决定的时候,周恩来需要找一个合适的人担任参谋团的领导,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人选。最后,他让人意想不到地选了刘伯承。
按照周恩来的观点,刘伯承在考虑问题时非常周到,而且在北伐战争中担任过总指挥,有丰富的领导经验,因此决定委任他重任。
叶挺将军在军队里很有威望,所以起义后他被安排带领军队进攻,尽量消灭敌人的反抗力量。
就这样,一切都准备好了,周恩来轻松愉快的态度让大家心里有了底,大家都坚定地开始执行起义的任务。
贺老总当时是20军的军长,他对共产党的立场非常坚定。
面对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第四军军长和江西省主席的连续邀请,他果断拒绝了。后来,当他了解到起义的计划后,他毫不犹豫地表态:我只有一句话,支持!我会完全按照共产党的指示行动。
朱德也在积极行动,利用自己曾是滇军成员的影响力,邀请在江西的滇军领导人吃饭。在宴会上,他放松大家的警惕,同时寻找其中的左派人士,逐步分化他们。
根据周恩来后来的回忆,朱德在一次宴会上巧妙地收集了许多重要信息,还成功地动摇了敌人的士气。
朱德和贺老总假装是去学习,让手下人去查看对方的装备和防御设施,结果把敌人的防守重点摸得一清二楚。
叶挺的部队里最厉害的要数肖克了。那时候,肖克才20岁,就已经担任了叶挺部下24师第71团8连的指导员。
按照他的描述,所有的侦察工作都是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完成的,有些起义战士甚至进入了敌军的营地进行侦察。
吃完晚饭后的31日,我们借着散步的理由逛了几处地方,就这样在敌人眼皮底下探明了情况。更加让人惊讶的是,两支即将短兵相接的军队,竟然隔墙相望,其中一方完全没有防备,这在军事史上可算是个不小的“奇谈”。
刘伯承也在积极做准备,接到周恩来给他的任务后,他开始筹划各种准备工作,并整理收集到的各种情报。虽然没有直接与敌人正面交锋,但他对整体计划的制定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起义的过程中,人们遇到了许多困难。
从表面上看,南昌起义进展得很顺利,似乎没有什么能阻止它。但实际上,根据当时的记载,起义中至少发生了两次重大危机。如果处理不当,整个起义可能会彻底失败。
第一个阻碍就是张国焘。
大家都知道,在早期革命中,共产党受到了共产国际的影响。当周恩来决定在南昌发动起义时,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张国涛竟敢来阻止共产党起义。
共产国际觉得这次起义太急躁了,应该慢慢来。
这件事让所有参加的人非常生气,连平时温和的周恩来都拍桌子站起来,和别人针锋相对。还有人甚至想绑了张国焘,直接举行起义。
周恩来努力控制住内心的焦虑,冷静地避免双方的争执升级。眼看这场风波可能引发党内矛盾,幸好传来一个消息,汪精卫和张发奎早就发现了问题,决定撤回叶挺和贺龙的部队,并准备执行“清共计划”。
这个消息虽然很严重,但帮大家解决了矛盾。现在对于共产党来说,更重要的是能不能活下去,而不是起义是不是时候。所以张国焘听从了大家的意见,南昌起义还是照常进行。
正当大家以为事情即将结束时,又发生了一件意外的事情。原来,第20军第1师的副营长赵福生竟然偷偷跑了。
这个情况迅速报告给了周恩来和贺龙,周恩来马上觉得这个人可能叛变了,因此决定把起义的时间提前到凌晨两点。
在这一刻,或许有人想起了当年的武昌起义。因为有人泄露了消息,起义提前进行了。那么,南昌起义会不会也像武昌起义一样,最终胜利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让许多人激动不已。
幸运的是,随着三声突如其来的枪响,城里的起义军开始行动,发起了战斗。
而有趣的是,尽管有叛徒出卖,但接到密报的两个敌方团长在逃离朱德的牌桌时,当场被屋外的战士抓住。其他人员也未能及时得到起义的密报,在战斗中手忙脚乱。
历史资料表明,叶挺领导的第24师在战斗中负责消灭天主堂贡院和新营房等地的敌人,并且还要攻占敌方指挥部和弹药库,承担了战斗中的重要任务。
原本叶挺的队伍可能会遭受重大损失,但正如肖克回忆的那样,叶挺的部队早就掌握了敌人的全部情况。更让人意外的是,敌人的战斗意志并不强。只是一阵枪炮声和手榴弹爆炸声后,大部分敌人就投降了。
随着电话声一个接一个响起,24师的部队在这里完成了换防,敌方的79团全军覆没。
新的兵营、旧的兵营、大将场的天主堂,还有省里的银行,到处都传来好消息。每次电话铃声响起,就像是在高兴地告诉大家革命成功了。
到了8月1日早上6点,南昌城里的敌人都被清理干净了。我们收获了超过五千支枪和七十万发子弹。这次战斗取得了胜利,南昌起义也圆满结束了。
在欢呼声中,周恩来缓缓走进省城政府的西花厅,看到周围的人们眼中含着泪光,心中也翻腾着复杂的情绪,仿佛能感受到那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氛。
四、周恩来和朱德提出了两个地方需要改进
辛亥革命带来了新的变化,现在我们党也取得了成功,国民党会不会有新的改变呢?这一切都让人充满期待。
周恩来也没有因为胜利而得意忘形,他只是简单地统计了伤亡人数,随即召集了由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共同参与的联席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大家选出了中国国民革命委员会,包括周恩来、宋庆龄、邓演达、谭平山、贺龙和郭沫若在内的25人被选为委员。
后来,国民革命委员会任命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人组成参谋团,把起义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
在这次行动中,刘伯承担任了参谋长的角色,郭沫若则负责总政治部的工作,贺龙成为了方面军的总指挥,而叶挺则作为方面军的前敌总指挥,同时他们分别领导着十一军和第二十军,朱德则在第九军中担任副军长一职。
就这样,两万多人组成了反抗国民党的第一支队伍。后来,在周恩来领导的会议上决定,他们向南进军,夺取出海口,争取共产国际的帮助,以后再像第二次北伐那样行动。
这段历史被永久地记载在了党的书籍里,人们称它为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声枪响,对后来共产党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后来,中国共产党有了很大的进步。为了纪念1927年的南昌起义,早在1933年,共产党就决定每年8月1日作为中国工农红军成立的日子。
当年,周恩来参加了红一方面军为了庆祝八一建军节而举办的阅兵式和军事比赛,还在那次活动中荣获了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的一等红星奖章。
1949年,毛主席在确定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旗设计时强调,军旗上一定要加上“八一”两个字,因为这一天标志着中国人民在南昌起义,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重要历史时刻。
尽管我们党后来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每次提到八一建军节,都会充满无限的敬仰和向往,学术界也对这一天给予了高度评价。
多年之后,作为那次起义的领导者之一,周恩来仍然记忆犹新。不过,和其他人对这场起义充满敬仰和向往的态度不同,周恩来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无论是在国家刚成立的时候,还是在他生命的最后,他每次提起这场起义都会感慨其中的教训。比如,他谈到带部队南下的时候,觉得自己当时的一个错误决定没有很好地把武装力量和农村结合起来,结果在南下的路上吃了不少亏。
周恩来对自己的谦虚和反省,至今仍然让人十分钦佩。
在195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成立30周年之际,关于安排当年领导人的排名时,他表现得非常谦虚和客观。
他觉得自己在这次起义中做得不够好,不应该得到太多表扬;不过他也想说,当年的领导不仅有周、朱、贺、叶四个人,还应该包括刘伯承。
由于刘伯承当年担任参谋长时做了很多军事工作,所以他应该排在朱德后面。这段话再次展示了周总理的谦虚和对同事公正的态度。
除了周总理之外,朱老总对这件事也表现得很谦虚。
看到排名后,他马上说顺序有误,自己和叶挺的位置应该调换。毕竟当年叶挺是战斗的主力,而他主要负责协调和保障工作。
当年,朱老总多次深入国民党高层,获取重要情报。如果没有他为周总理提供的关键信息,以及对敌人内部情况的深入了解和削弱他们的抵抗意志,南昌起义的成功可能就没那么容易了。
朱老总真是一个谦逊的人。
因为朱德和周恩来对顺序和人数有意见,所以最后他们对这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整,才确定了最终的名单。
总的来说,当我们回顾过去的历史时,更能体会到现在和平与繁荣的珍贵。从当年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到现在拥有众多党员的共产党,他们建立了一个伟大的新中国,这一切都始于南昌起义。
作为现代的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南昌起义这一重要历史事件。
通过周恩来和朱德对当年起义的谦逊态度,我们应该更加尊敬这些老一辈的领导人,并且认真学习他们的谦虚和公正。这些品质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每一位中国人都应该好好学习和传承。
臻牛所配资-开户配资平台-中国期货配资公司-南京开户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